close

文:林孝謙 2012-07-18發表于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微電影的興起說明了觀眾對於故事性產品的認同,也證明了數位時代對於內容的渴求。隨著科技的進步,這樣輕薄短小創作只會有更多的舞台,然而聚光燈又會落在哪個作品上?我想除了話題性之外,創意以及分享的本質將會是決勝點。畢竟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創作也是。

 現在凡是影像作品只要一套上「微電影」這三個字好像就增加了一點可看性,商業價值也突然提升了起來。其實這只是一種高明的話術。怎麼說呢?這得先從對於電影的崇拜說起。

 好看精彩又免費 點閱率爆高

 相較於電視與廣告,一般大眾認為電影的單位製作成本高,情節也充滿故事性,而演員多為明星卡司,因此相較於其他的影視作品而言,電影的確是具有較高的創作性與娛樂性。這也是為何觀眾願意「掏腰包」前往電影院看電影,而不是電視或者廣告了。請先記得「掏腰包」這三個字,這個就是話術的最高目的。

 顧名思義,當一個影像作品,被稱為微電影時,就會給人彷彿它只是長度比較短,其他電影相關的特性全都具備。再加上微電影通常都是免費收看,因此好看、精彩、加上可免費收看、又有明星卡司,這樣的作品當然點閱率爆增。

 而點閱率爆增的背後就是商機!然而什麼是微電影呢?

 其實最一開始,微電影也是很清純的!相較於傳統在Youtube的網路短片,微電影賣的是一種「故事」。這也是為什麼微電影可以和Youtube素人自拍影片在移動終端的競爭中找到區隔和出路。因為可自由結合各種戲劇主題,加上不用考慮實際回收,微電影的內容也就更貼近庶民生活,包羅萬象,融合了幽默搞怪、時尚潮流、公益教育、商業定制等主題,不但可以單獨成篇,也可集結成一個系列。此外觀看微電影,觀眾並無需付費,因此只要影片本身具有話題性,就會伴隨而來大量的收看人口,形成了強大的影響力。

 然而造成微電影遍地開花的一個最大原因就是廣告商們在這個巨大的傳播效益中找到了獲利商機。因為微電影不像製作正規電影一般,需要強大的製作成本為後援,加上播放平台只是網絡,因此在製作上甚至可用一般手機進行拍攝,家用電腦就可以進行剪輯與上傳,無需戲院的高規格要求。所以一部微電影的製作,有時還一部廣告還低,但是獲得的點閱率與討論度則是天差地別。

 創作自由?置入行銷?

 以中國大陸為例,目前擁有手機的人口已經超過八億,而許多熱門的微電影在網路上的點擊率更達到兩億次。這樣巨大商機,以及相較之下低廉的成本(製作週期短,無需眾多明星卡司),讓許多網路行銷與廣告透過微電影的方式包裝推出。

 由汽車廠商凱迪拉克所贊助由吳彥祖所拍攝的《一觸即發》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個行銷讓原本只能乖乖待在生活消費版面的汽車廣告跨越到娛樂版面,讓車商不僅贏得面子,更贏得裡子。除了車商以外,這樣的商業模式也引起了各大品牌的效仿,例如韓國三星也贊助知名主持人蔡康永拍攝他的第一部微電影作品《縱身一躍》。在台灣,微電影也飄洋過海發展得火熱。線上遊戲大廠中華網龍也推出《鑽石俱樂部Online》「十二星座麻將物語」微電影系列。而唱片公司也搭配藝人宣傳,將新專輯的音樂錄影帶拍攝成微電影,例如馬來西亞海螺唱片與台灣海蝶唱片所推出的《你好謝謝》就是由音樂錄影帶轉戰微電影市場的例子。

 然而目前微電影帶來的是創作的自由,還是轉變成另外一種偽裝成電影形式的高明話術?也成為眾多「網民」討論的焦點。無可厚非的,我們可以看到微電影所產生的一種新商業模式:由廠商決定好置入產品後,找尋適合的導演與明星來製造賣點以及話題。

 輕薄短小 創意才是決勝點

 相較於傳統廣告,微電影的重點是故事。因此只要故事有點,那麼使用者就會得到滿足。樂觀地來說,這樣的一個模式可以做到讓投資人、媒體、創作者、觀眾四方得利。就創作者而言,可以從創作之初便結合廣告元素進行創作。對觀眾而言,這也避免了影視作品創作後期廣告硬性植入,導致觀眾產生牴觸情緒。而播出平台也能收穫巨大的點擊量以及廣告收益,滿足了各個面向。

 然而悲觀地來說,畢竟這樣的微電影缺乏了更純粹的創作本質。它只是一個故事型的「廣告」,而商業邏輯也容易讓人忽視電影感動人的本質。一味的追求高點擊率所產生出來的影片只是更腥、羶、色,而不一定代表觀眾接受。畢竟在傳播學上,被告知並不代表觀眾接受或買單。能否產生正面的評價才是重點。

 微電影的興起說明了觀眾對於故事性產品的認同,也證明了數位時代對於內容的渴求。隨著科技的進步,這樣輕薄短小創作只會有更多的舞台,然而聚光燈又會落在哪個作品上?我想除了話題性之外,創意以及分享的本質將會是決勝點。畢竟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創作也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好時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